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本文阐述了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下流动儿童为教育再次流动问题。不同于既往农民工子女在城乡流动间“留守-随迁-回流”钟摆模式,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产生了“离城不回乡”的儿童再迁与“回流不返乡”的儿童回流现象,部分流动家庭选择在流出地或流入地就近城镇化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本文解释了农民工家庭为子女教育做出不同决策背后的内在逻辑,农民工家庭在城-城间流动反映了人口流动的新变化。
自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至2014年“特大城市严格人口疏解”政策推行,上海市在流动儿童教育方面一直积极承担责任,并成立了“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作为政府与学校间沟通的纽带,推进上海农民工子女教育。本文详细记述了在2008~2018年的十年间,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如何协助执行各类政策...
留守儿童问题是广受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但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问题层面的讨论,缺少对解决方案与行动导向的探索。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和多轮互证的方法,挖掘留守儿童的真实需求,并基于留守儿童需求的解决路径,对国内相关议题的88个公益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需求受年龄、性别、地域、民族和留守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留守儿童公益项目以提供软性干预服务为主,较多以留守儿童...
本文介绍了此次研究的背景为传统的“三农”研究存在不足,研究主题为农业变迁的政治过程对农民生计和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叙述了目前学界有关“三农”问题、国家与农民、政治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描述了此次研究的思路,以及调查地点李村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历史的追溯,在历史视野之下分析中国贫困治理的转型和变迁。从历史上看,我党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作为一种传统贯穿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并将其内化为很多常规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改革开放前,虽然没有专门的扶贫政策,但是为之后的贫困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1985年是通过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推动减贫阶段;1986-2000年是农村大规模开发式...
本文介绍了国际农业政治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首先介绍了绿色革命,叙述了其发展阶段、各国学者对其政治含义的发掘,以及绿色革命的影响;其次描述了农业自由贸易贸易协定、标准制定等给农业贸易发展带来的利与弊;最后阐述了食物主权运动中各国农民的参与情况,分析了食物主权运动对促进世界农业政治改革的意义。
本文从国际政治视角分析了我国国内的农业政策。首先概述了现实背景为国际农业政治受到国际政治权力的深刻影响;其次阐述了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业政策话语体系,以及话语背后的关系;再次叙述了我国就国际农业政治的应对策略,包括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大农业补贴等;最后总结了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等群体的农业政策受益情况。
本文以李村农民放弃种植小麦一事为个案,分析了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生存空间的变化。首先概述了李村农民因为经济原因放弃种植小麦,分析了其背后原因是国际小麦市场价格挤压的传导作用;其次叙述了高涨的货币化需求在教育、住房、人际交往等领域对农民生存空间的挤压,回顾了货币化需求被激发的政治过程;最后叙述了农业生存空间的应对方式,并进行了总结。
本文分析了李村人口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和家庭分工,及其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首先概述了李村农业家庭的流动与留守情况;其次分析了李村“男工女耕”家庭分工的形成,以及女性流动机会的弱化;再次从留守丈夫群体出发,阐述了无论男性是否外出打工,女性仍然不具备选择流动的权利,并叙述了留守老人对家庭分工的影响;最后描述了农业现代化尚未改变女性在生产中的辅助角色,并进行了总结。
本文对此次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概述了农业政治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其次分析了经济作为治理方式、控制手段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再次叙述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受到国际政治和国际粮食体制的影响,多种因素介入损害了农民的权益;最后总结了相应对策,包括制定政策前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评估、制定政策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等。
减贫路径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