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

书 名: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
英 文 名: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DUCATION FOR MIGRANT CHILDREN (2021-2022)
作 者: 韩嘉玲 主编 ; 冯思澈 刘月 副主编
I S B N: 978-7-5228-1522-0
丛 书 名: 流动儿童蓝皮书
出 版 日 期: 2023年7月

中文摘要

流动儿童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公平视角下不可错过的议题之一。随着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的提出,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表现出了新特征和新趋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2021年我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展开

流动儿童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公平视角下不可错过的议题之一。随着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的提出,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表现出了新特征和新趋势。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2021年我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其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从2010年的13.4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14.1亿人,增加了0.7亿人。十年间我国人口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速放缓、低生育率、老龄化、高流动四个方面。2010~2020年我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2010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虽然生育政策已逐渐放宽,但全国人口增速仍未实现明显提升。伴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生育三孩”人口政策的推行,青少年群体占比有所增加,但老龄化程度仍然进一步加深,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在人口流动方面,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巨大,已达3.75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相当于1/4的人口处于流动状态。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流动人口增加了1.5439亿,增长69.73%。中国的人口流动呈现三个明显特征:流动人口活跃度大幅提高,绝对规模陡增,跨省流动和城—城流动规模剧增。当前,中国流动人口最重要的特征是规模巨大,不仅反映在流动人口总规模上,也反映在各种类别的流动人口上,最明显反映在跨省流动和城—城流动人口上。这也表明“流动时代”真正到来。

在这样的大流动时代,2010~2020年我国儿童流动在数量、流向和流动原因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数量大,增长快。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2020年,全国0~17岁流动儿童7109万人,大约是2010年(3581万人)的2倍。同时,流动儿童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12.8%增加到2020年的23.9%,这意味着现今大约每4个儿童中就有1人是流动儿童。值得注意的是,0~15岁的流动儿童规模增长更快,2020年数量是2010年的2.24倍,这将对流入地的婴幼儿看护、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提出更多要求。二是以省内跨市流动为主,向镇聚集。2020年,省内跨市和跨省流动儿童分别为5647万人和1462万人,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而流动成年人省内流动仅是跨省流动的2倍。可见,儿童比成年人更有可能在省内流动。2014年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优化了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也促使人口流动呈现一个新现象——向镇聚集。从2010年到2020年,无论是流动成年人,还是流动儿童,常住在城市和乡村的比例均下降,而居住在镇的比例上升。流动儿童居住在镇的比例从2010年的34.0%增加到2020年的41.5%,增加了7.5个百分点,而流动成年人从22.7%增加到28.0%,增加了5.3个百分点。向镇聚集的主要是省内流动学龄儿童。三是流动主因发生改变,随迁减少。随同离开和学习培训仍是儿童流动的两大主因,但其占比从2010年到2020年此消彼长,随同离开比例从53.3%降至40.2%,学习培训比例则从27.7%升至31.1%。2010年,在城市、镇和乡村,随同离开都是儿童流动首因,而2020年在城市和乡村仍然是随同离开为首因,但比例已大幅下降,学习培训比例大幅上升,在镇的儿童流动首因已从随同离开转变为学习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流动特征发生了较大转变,至少1/4的人在未成年前有过一次流动经历,且流动儿童和流动成年人在城乡分布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儿童的随迁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他们随着教育布局而流动,大量学龄儿童流向镇。与此同时,我国流动人口的教育结构内部及人口的教育结构呈现“低降高升”的趋势,即小学及以下人口的比例在逐步下降,而大学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人口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人口比例超过男性。这种新的变化趋势将带来相关社会问题的改变。例如,以往流动儿童父母是以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为主,如今有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作为父母的他们不论是在教育期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以及在随迁子女的教育资源需求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完全不同于以往,表现出更高要求。这就更需要流入地政府针对这种改变而提出新的思路与解决方式,以使流动人口能够真正安心地为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大流动时代,如何从制度上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关系到我国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要求。针对保障流动儿童教育,本书提出下列政策建议:优化公共教育供给是应对新人口形势的重要举措,基于社会正义与教育规律优化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积极稳妥”与“积极稳慎”处理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避免造成流动家庭的就学负担,落实“累积性指标为主”的入学政策的基本方向;推动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加大中央财政资助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力度,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国家审计制度安排;建立城市流动家庭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收起

文章列表

总报告

宏观篇

政策篇

专题研究篇

实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