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1958~1978年城乡金融关系的“统一化”与城乡金融低水平、低层次发展

文章摘要

1958~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以及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时期。1958年开始,为避免“一五”计划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性分权。其主要是把财政、信贷、物资、计划、税收等经济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给地方,但是,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权力的下放造成了混乱。随后中央收回了下放的权力,但权力的集中又造成了管理过于僵化,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中央便再次酝酿权力的下放,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放—乱—收—死”循环的怪圈。其中,我国金融体制的探索也出现了失误,金融管理权的不断“下放—集中”,使城乡金融关系具有“统一化”的特征,且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逐渐失去了合作金融属性,变成了“官办”性质的金融机构,以致成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这不仅对城乡金融发展水平有重大影响,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陈俭:男,河南省罗山县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江汉论坛》《华东经济管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3篇;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即“中国农村信用社研究”“新中国城乡金融关系发展研究(1949-2019)”,参与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2部;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及其他省厅级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