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学术界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内容丰富,本文仅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主要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相关论述的阐释、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人口流动、对城乡关系阶段的判断和对这一时期城乡关系研究的总体考察这六个核心问题进行研...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金融制度变迁,城市金融与乡村金融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总体而言,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7年,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的扶持与新型城乡金融关系的构建;1958~1978年,城乡金融关系的“统一化”与城乡金融低水平、低层次发展;1979~2005年,城乡金融关系的分化与城乡金融的非均衡发展;2006~2019年,城乡金融关系的统筹联动...
中国城乡金融关系的发展演变,离不开国家发展战略与政府政策的支持,但也受农村自身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中国城乡金融关系发展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尤其要坚持党对城乡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共生关系、重视建立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互联—互助机制、积极发展内生于“三农”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建立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等。城乡金融关系下一步改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发展不充分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金融分割,导致“农村资金持续外流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市金融流动性过剩与城市金融支农渠道不畅”并存,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
2006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金融关系进入了统筹联动[1]发展时期,政府采取各种财税、货币优惠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改革,让农村金融充分发展,引导农村金融资源留在农村;同时,把城市金融资源引入农村,畅通城市金融支农渠道。城乡金融关系统筹联动发展,促进了城乡金融差距的缩小,城乡金融发展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其实质是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反哺”。城乡金融关...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我国开始了经济市场化趋向的改革,金融领域的“大一统”体系被分解,城乡金融关系进入分化时期。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金融领域的改革也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
1958~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以及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时期。1958年开始,为避免“一五”计划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性分权。其主要是把财政、信贷、物资、计划、税收等经济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给地方,但是,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权力的下放造成了混乱。随后中央收回了下放的权力,但权力的集中又造...
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革命根据地金融事业的实践,形成了“银行+信用社”的金融模式,这对新中国新型城乡金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城市金融给予农村金融大量的扶持,形成了新型城乡金融关系。这种新型城乡金融关系体现了互助性特点,属于互助型城乡金融关系。在这种新型城乡金融关系下,农村信用社是国家银行的“助手”,农民称之为自己的“小银...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