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规模性返贫风险

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

1937年的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作战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其后的南京之战实际上是它的尾声。两次战争时间相连,地区相连,可以看作是一次大战役的两个不同阶段。

作者:杨天石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世界化与个性主义——19世纪末以来中国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

深切关心中国历史命运的海内外知识分子,百余年来一直围绕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历史学界曾有过一场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中心线索是什么的争论。一些人认为中心线索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一些人则认为是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前者明显的是反映革命主义的思维;后者则显然关照到历史中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谁都知道,革命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实现某...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日本日野强和他的《伊犁纪行》评述(1906~1936)

1906年,日俄战争在远东地区的硝烟刚刚散去,一位少佐军衔的日本军官从东京出发,踏上了赴中国大陆、西行考察新疆的旅程。他,就是《伊犁纪行》的作者日野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新疆所在的亚洲腹地,也就是古代丝绸之路连接起东西方的枢纽地段中亚一带,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和旅行家。经过15世纪以来历时两百多年的“地理大发现”,当西方列强在海外大肆开拓,把一块块本不属于...

作者:马大正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略论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的coloni

在古代罗马史上,拉丁文中的“colonus”一词的意义,发生过多次变化。它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亲身从事耕作的具有罗马公民权的完全独立自主的自由“农民”。在以耕战为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罗马共和制的全盛时期,加图在《论农业》一书中,曾经高度称赞“colonus”。他认为,说一个人是“好庄稼人”、“种植能手”,这乃是对该男子汉的莫大褒扬。在加图的这一论断中,“colonus”与“a...

作者:廖学盛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西夏粮食借贷契约研究(1909~2000)

元朝修史时,修撰了《宋史》、《辽史》、《金史》,未修西夏史,有关西夏史料大部散失。在宋代修撰的《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中虽保存了不少有关的西夏史料,《宋史》、《辽史》、《金史》中也有西夏传,但内容多为王朝关系、政权更迭、军事纷争,有关西夏社会层面的记录很少,特别是反映西夏基层社会经济的资料更为稀疏。所幸近世有大批西夏文文献被发现,使西夏社会经济研究资料渐趋...

作者:史金波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中国语言活力、语言态度与语文政策——少数民族语文问题研究(1840~2004)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在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民族语文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的基本经验,立足于现实,顺应时代潮流,探讨新思路。下面所谈的一些情况和认识,可能对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语...

作者:道布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2004年世界政治文明与法治关系论纲

政治有力支持法治,法治有效控制政治,是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政治不支持法治,甚至轻视法治,乃至将法治看成束缚而抛弃,法治的苍穹便立刻倾覆;法治不能控制政治,甚至变成政治的奴仆,政治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人类基本权利和自由也危在旦夕。但从科学理论的彻底性上看,法治不是原生性的,需要得到政治的细心呵护;政 治也不是原生性的,需要顺乎民心民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作者:刘瀚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我们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按照全国人民的意愿,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是我国人权保障、宪政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法律文化发展新的里程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认真学习和实施这一宪法原则,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海年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