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静宁县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首先,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其次,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南部苹果、北部梨、中部蔬菜、西部薯”的生产格局;再者,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积极引导者和培育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静宁县把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治本措施来抓,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制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诸如规模档次偏低、综合管理薄弱、城镇类型单一、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静宁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多年来,静宁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有组织输转、农民工培训和劳务基地建设为途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进入2007年,静宁县更是把劳务输出作为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全县劳务经济再次取得了良好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但是,全县目前仍有大量贫困人口,集中分布贫困片带上,彻底解决的难度很大。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静宁县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优势产业开发和村镇规划建设为突破,制定了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分启动、推进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建设。
吴庙村位于甘肃静宁县城南,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凸显。2007年,被确定作为省列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示范村,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相结合积累了经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也是城乡差别最小的省份之一。
科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时代背景及其战略意义,对于准确把握和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作如下相关阐述。
为了更好地分析目前农村低保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本课题小组选择在福建沙县进行了实地调查。本研究为定性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中主要采用分性别的焦点小组访谈、知情人访谈、案例调查、意向性调查、满意度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等。在沙县,选择了一个乡镇中的两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社区。
据统计,我国目前上访的人数中,失地农民占了60%。这些失地农民上访都是为了就业和安置的问题,有的产生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满,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了许多的隐患。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届时,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1亿人,而将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因此,失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农村发展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长期性问题,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在我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近70%,这意味着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在农村。如此的人口分布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最终必须建立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之上,从而如何加快农村发展在我国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中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并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
减贫路径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