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移民创业者既受到安置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安置区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移民在创业过程中建构起相应的资源获取行动。本章将围绕来自社会环境的支持、获取社会环境支持的行动策略以及社会环境支持移民创业的效应进行分析。
自2004年,我国加入“非遗保护公约”后,2006年即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了设立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高度重视,文化部先后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11);地方政府积极申请设立...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整个城镇化过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保障,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区,需要加强决策机制、评价机制、市场与激励机制以及参与机制等制度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离不开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为了加强长江中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沿江和沿湖城市应该在加强河流生态保护和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本报告对该区域水资源自然条件和利用情况、水环境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分析了当前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另外,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新...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升级,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环境恶化趋势放缓,但由于历史累积的欠账,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尤其是面对经济新常态下企求高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领域的挑战更为严峻,资源、生态正悄然取代资本和技术,上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关键制约因素。“十...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妇女与环境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与国际国内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密切相关。1995年以来,联合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伴随多国合作在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的逐步扩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妇女在环境保护中的特殊角色与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对妇女的负面影响方面、在发挥妇女...
对城镇化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镇(市)化综合效应研究的基本进展;二是环境效应的研究起源和主要分析路径;三是城镇化环境效应研究的总体回顾,包括环境效应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环境效应的判定和评价研究以及环境效应变化趋势和环境效应对策思路研究等。在此基础上,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指出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为后续章节研究提供必要的启...
本章是绿色城镇化研究的“脑体”部分,主要在诠释城镇化环境效应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环境效应的机理模型。首先,对城镇化环境效应的内涵及分类进行梳理,并对其属性进行总结概括。其次,对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效应变化的驱动因子、逻辑关系及其对环境系统变化的总体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归纳,在借鉴鱼骨因果解析和系统动力学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环境效应的D-M-E机理模型,为后续研究做思路...
根据城镇化环境效应机理模型,在城镇化过程中,人类活动通过四大环境驱动因子和四种作用功能,综合驱动着环境系统发生演变。那么,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其动态趋势特征如何?这是城镇化环境效应研究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例如伦敦的城市化率高达90%,其人均生态足迹较英国平均水平低1.5%,11493567即当城镇发展成熟后,经济生态化将降低生态足迹和碳足迹...
根据对城镇化环境效应及其机理的基本认识,本章重点揭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环境效应现状。首先,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以及从城镇规模、产业结构、知识积累、城市集聚等演变所体现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不同阶段、规模和地区的城镇化环境效应差异。总体上,分析发现: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城市建设等快速增长伴随着大量污染物排放,付出了较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减贫路径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