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爆发以来,农业逐渐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并在随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工业革命进程的深刻影响而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质态”(类似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由低向高的不断跃升,如蒸汽机、生物育种、数字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并提出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农业新质生...展开
工业革命爆发以来,农业逐渐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并在随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工业革命进程的深刻影响而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质态”(类似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由低向高的不断跃升,如蒸汽机、生物育种、数字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并提出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型。《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围绕现代化大农业,从“超小农户”与“超小农服”的逻辑原点出发,研究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实施路径及主体,揭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定位和重要作用。
本报告包括总报告、北大荒篇、农业服务篇、农业模式篇、探索篇和案例篇六个部分。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受到诸如农业先进生产要素的导入、要素组合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培育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总报告对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征进行了专题分析,主要发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迅速;中部地区规模最大,豫、鲁、苏、湘四省数量占四成;面向小农户的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业服务专业户持续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专业合作社吸纳就业能力强、服务覆盖面广;服务型企业单体服务带动能力最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小农户数量增速最快。对此,报告建议:大力发展托管服务推动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统筹力量,提高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生态;以数字赋能驱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升级。
“超小农户”与“超小农服”条件下形成的技术进步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阻碍是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矛盾,需要切实扩大经营规模,打造技术应用的有效场景。北大荒篇通过解析北大荒农垦集团典型经验,有力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实现由“超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在“超小农”的条件下,很难自下而上形成规模经营,需要激发龙头企业的“高位势能”作用,自上而下构建“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由此,提出“‘大三级’套‘小三级’”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与组织结构:集团层级构建“大企业”;下属产业公司(或区域分公司)层级发展全产业链经营的“大产业”;县联社(或涉农国企)、乡镇联合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的“小三级”经营体制培育农地规模经营的“大基地”。由此,构建起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民营经济和家庭经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求的生动实践。此外,对“伊川模式”、格田改造以及区域农服效率对比等进行了专题分析。
农业服务篇,围绕“打造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这一核心主题,分别从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农服组织+职业农民+村集体”、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角度介绍了浙江省,山东省汶上县,河北省定州市、衡水市等地的组织体制改革经验。
农业模式篇,针对“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基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9个涉农县的调查分析,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优化种粮队伍年龄结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同时,介绍了河北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情况与故城县“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的“五位一体”经营模式。
探索篇,就特大都市地区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镇联社、集体产业项目落地、数智乡村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宅基地改革等不同领域和视角,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分别介绍了上海市,北京市平谷区、朝阳区,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江北区,江苏省无锡市、张家港市、常州市武进区等地的实践经验。其中,通过解析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典型案例,阐述和论证了镇联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篇总结了江苏省南京市、湖北省广水市、广东省东莞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其中,东莞市在镇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股权投资、镇域经济、组级集体经济等不同层面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借鉴价值。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