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文明的对话方式虽然具有压制性的特征,但中国人权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不能被放在任何外来理论的延长线上来理解,中国人权的发展具有自主性。多元的外来资源、多歧的外部压力、中国作为主权实体的行动自由度共同支撑起了中国人权发展的自主性空间。文明主体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及中国人权问题的复杂性,是中国不得不进行人权理论创新和道路创新的内生性动力。中国人权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是纯主观的理论学习能力或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模仿能力,而是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交织的历史上、在主客观互动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持续的创造能力。
<<
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四川大学(学士)、南开大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发表作品有《国家与社会》(主编)、《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法团主义》、《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主编)、《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主编)、《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会组织化行为:案例研究》(主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