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村民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过程与实践逻辑

  • 作者:钟兴菊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 报告页数:63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50549字 所属丛书:田野中国
  • 所属图书:退耕还林政策的地方实践
  • 浏览人数:288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退耕还林政策的最终执行主体村民基于自身生存逻辑与生态智慧对政策采取变通适应的策略性行动的过程。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基层实践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对政策的具体行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禁种而种”(2003—2010年),第二阶段“可种而不种”(2011—2018年),第三阶段“毁林复耕”(2018年之后)。村民对政策的变通适应行动不仅反映了政策规范在地方实践各个阶段的核心特征,同时也表明村民在政策约束下依靠自身资源而采取多元化生计策略行动,即依靠传统生存经验与规范性政策进行博弈而获得自身的行动空间,在“树进人退”的背景下选择外出务工获得更大的收益,应对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以及村民长期生计模式未建立起来而采取多元化策略性选择。退耕还林政策的最终实践形态是基层政府以及村委会对政策的变通执行以及村民的适应性策略行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导致政策实际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作者简介

钟兴菊:1985年生于重庆,社会学博士,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社会学、社会政策及社会工作。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课题,包括国家社科(青年)基金、民政部和重庆市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