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场域理论视角下社区调解信任机制研究——以M社区和K社区为例

  • 作者:黄家亮 韩愈 出版日期:2015年2月
  • 报告页数:14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11356字 所属丛书:北京蓝皮书
  • 所属图书: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4)
  • 浏览人数:206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社区调解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在解决矛盾纠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社区调解基础的信任机制,在调解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两个社区的调解案例出发,对比分析二者在调解中存在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调解中信任机制的运行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M社区调解是在“乡土认同”的基础上寻求“乡土正义”,调解人的调解惯习是“情为主、理为辅、法次之”,并基于“乡土性”场域特征获取“乡土信任”;K社区调解是在“法理认同”的基础上寻求“法理正义”,调解人的调解惯习是“法为主、理为辅、情次之”,并基于“法理性”场域特征取得“法理信任”,且两社区调解人均使用“同理心”作为调解的主要方法。信任研究中存在信任机制模型,即调解人凭借先赋或后赋因素形成“信任存量”,借助调解惯习获得“信任增量”,并利用回访或反馈使整个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黄家亮:黄家亮,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韩愈:韩愈,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