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及相关因素研究

  • 作者:曾天德 出版日期:2023年9月
  • 报告页数:17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14445字 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
  • 浏览人数:59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社会适应是指在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改变自身的认知系统与行为模式,以达到与环境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家利兰认为,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心理适应,它包含个体对新的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与认同。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人口结构和数量也发生变化,大批农村儿童随同他们的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出现了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特殊群体,即“城区流动儿童”。大量的城区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一是城区流动儿童是随父母举家从农村或乡镇迁移流入本地城市,属于在本区域内流动,他们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前后变化不大,但他们与城区常住儿童在风俗习惯、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城区流动儿童的身份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前后发生较大改变;三是转学会造成学习衔接的困难和人际适应的障碍,让城区流动儿童产生心理弱势的感觉;四是城区流动儿童面临自身认知与观念系统的调整和协调的过程,并主动构建起与城市生活学习相适应的有效心理行为模式。从上述四个特征看,城区流动儿童依然还要面对举家流动所带来的身份转换、学习资源的整合和新的同伴(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他们具有主动性和开放性的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社会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城市(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城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了解和掌握城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他们社会适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索促进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方法和路径,对于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曾天德: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任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三级教授,兼任第九届福建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政府特约督学,福建省教育评估专家。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社会科学战线》《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刊物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等4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课题,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