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已获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名录(截至2009年12月31日)
所属图书: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关键词:
中国红茶产业研究报告

红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红茶产业发展历史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加到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如表3-1-1所示,红茶生产起源于福建。《中国茶经》记载,江氏先祖定居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后世代种茶,约在明末某年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时驻扎在茶厂,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拨后,茶青发红,老板心急如焚,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种另类茶,因此烘好的茶便被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倍的价钱定购该茶,并预付银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另据史料研究,也确实是在明末武夷山市出现了茶叶发酵技术,产生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小种红茶(今称之为“正山小种”)。荷兰东印度公司1610年运回欧洲的少量茶叶便是福建武夷红茶(见陶德臣著《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第118页)。《与雷诺阿共进下午茶》一书也证实了这一史实:“在17世纪时,已经开始制作红茶,最先出现的是福建小种红茶,这种出自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的红茶,当17世纪初荷兰人开始将中国茶输往欧洲时,它也随着进入西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