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与台湾及与岛外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复选)
所属图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小区参与在台湾

绪论

管理学者P. Drucker在《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书中提到:将来,社会有两种需求一定会不断增长,一是传统上被视为“慈善救助”的活动,如救助穷人、弱势者、无助者、受害者等;另一种则是“小区改善”与“人的提升”的服务活动,而这种需求或许会增长得更快(傅振焜译,1994;江明修、王俊元,2002),前者因范围较狭窄而往往被视为传统的慈善工作,后者是较全面的社会正向改造,因而可以统称社会公益。

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约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生急剧变迁,由原本以初级产业为主的农村社会,变迁到以制造、贸易为动力的工商社会,经济结构大幅度的改变,加上乡村人口往都市集中速度高于都市建设的脚步,居住质量及空间日趋恶化、人与人之间渐趋冷漠,加上早期政府的小区政策不足,着重在硬件建设而忽略“民众生活内涵及参与意识”等种种外在因素下,使地区文化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逐渐没落,居民缺乏共同体意识及小区认同。因此,文化建设委员会于1994年提出“小区总体营造政策”,旨在调动小区中的既有资源,通过居民的自觉与小区民众的自主参与,鼓吹小区自助与互助的精神,运用小区本身的资源去提高生活素质,借以培养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减低小区疏离感,通过参与加强小区的自立能力(self- reliance ability)及小区整合(community integration),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再行复苏,进而促使小区活力再现。而政府以小区自主及由下而上的基本原则,先由外部政策带领刺激,引发居民对于自我权利与地方事务的关心,再渐进式地由民众来主导小区营造的进行,使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