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新中国成立前邛崃县第四区羊安公立国民高等小学与国民中心学校概况
所属图书: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界牌村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关键词:
第一节 教育事业

界牌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村小学”到“镇小学”的发展过程,是城乡关系从隔离走向融合的具体表现。

教育事业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教育事业状况

民国初年(1912),羊安乡设立了“羊安公立国民学校”,为初级小学。学校只有2个班,有学生90余人,教师3人。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不能满足老百姓送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需求,所以当时入学的学生数量只占应当入学儿童数量的15%左右,约85%的儿童则被送到私塾就学,或者根本没有上学。当时有大量的私塾,其数量远超于公立学校。私塾开设的课程由教授者自定,通常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教以《大学》《论说精华》《谕说文范》等传统经典;年龄稍小一点的学生则学习《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等幼儿初级读本。每所私塾中的学生数量在25~30人。

新中国成立前的小学分为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与完全小学。初等小学招收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完成四年级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取得初等小学学历。高等小学招收五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完成六年级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取得高等小学学历。同时具备初等小学四年和高等小学两年的小学称为完全小学。

1924年,邛崃县劝学所更名为邛崃县教育局,时任局长周英将邛崃县划分为十个学区,在每一学区各设立一所高等小学。界牌地区属于第四学区,在孙庵子地名,在今邛崃市冉义镇境内。设立高等小学。该小学于1926年搬迁至宝庆寺,1931年又从宝庆寺迁至羊场联宗祠今羊安镇中心小学地址。内,命名为“邛崃县第四区羊安公立国民高等小学”。该校属于“完全小学”,开设了包括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在内的共计11~12个班。该小学男女同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教师17人。

1928年,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