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马边彝族自治县奖励方案
所属图书:培育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中国经验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关键词:
改变帮扶方式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以“劳动收入奖励计划”为例

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加强贫困劳动力发展生产和就业的主动性。“以工代赈”就是我国通过改进帮扶方式形成正向激励的一项传统政策。

以工代赈最早从1984年就开始实施。最初的主要做法是实施修建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公路和农田基本建设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用工业品购货券作为劳务报酬支付给参加工程建设的农民,农民可持券到指定商店购买国家库存较多的粮、棉、布和中低档工业品。让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政策的初衷。近年来,贫困地区的以工代赈项目,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以工代赈的模式在培育贫困人口主动发展的脱贫内生动力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项目的持续营利性不确定,贫困人口仍然缺乏“为自己负责”的主体意识。

精准扶贫以来,在以工代赈这类具有激励性质的传统帮扶方式外,我国也重视创新其他帮扶方式,改变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发展了一些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贫模式。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振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专门意见指导各地扶贫扶志,各地也结合实际进行了探索创新,涌现出“以购代捐”“务工奖补”等一系列帮扶创新方式。本章以课题组与四川省多地合作开展的“劳动收入奖励计划”为例,展示各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帮扶方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试点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