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清代各时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估计
所属图书: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关键词:
清代农业的发展与不发展

本章对以上各章估计的清代农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讨论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问题。

清代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最高峰

清代农业在农具改良和生产技术上较之前代并无明显进步,但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先进的耕作制度与农艺技术的普遍推广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两方面的成绩,前一方面表现在传统农耕区土地的更充分开发和农耕地域向山区及边地的扩张,其结果是大大增加了中国的耕地总量;后一方面表现在原来只在部分地区应用的诸如轮作、间作、套作、复种多熟等充分利用耕地的先进农作制度以及与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相联系的包括土壤耕作、选种育种、田间管理、施肥、灌溉等都在内的精细农艺技术的普遍推广,这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的平均亩产量。粮食平均亩产的提高与耕地的扩张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总产量,养活了清代迅速增长的数量空前的庞大人口。

1.耕地数量

中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轨迹是由北而南,由平原、河谷而山区,由内地而边区。华夏农耕文明诞生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直至魏晋南北朝以前,农地开发主要是在北方的中原地区。西晋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北方人口避乱南迁,南方得到初步开发。此后,又经过唐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以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等几次大的北方动乱以及与之相伴的人口南迁,农业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至南方。但迄至明代,南方农地的开发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成都平原和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带。清以前,无论南北,各主要传统农耕区内仍存在着不少可耕土地未加利用,许多深山密林地带仍然人烟稀少,“山未垦,林未开”。

清前期,中国人口在宋、明两代过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从18世纪初恢复到明代的人口规模(约1.5亿)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