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晚清时期各省10年平均收成分数统计
所属图书: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关键词:
粮食的平均亩产和总产量

关于清代粮食的亩产和总产量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采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此课题研究成果甚多,不能一一开列,可参看石涛、马国英《清朝前中期粮食亩产研究述评》,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43~155页。。就方法而言,主要有两个:一个以设定的人均粮食需求数量为前提,通过人口估算总产量,再用这个估出的总产量按照耕地面积计算平均亩产;另一个从文献记载的亩产个例入手,通过对亩产个例的研究来估计总平均亩产,然后,用平均亩产按照耕地面积估算总产量。这两种方法,第一种需要确定人均粮食需求的数量(包括口粮及维持社会经济运转所必需的其他粮食消费)。然而这个数量其实是弹性很大的,即便参考历史记载和近现代调查,研究者依然要在一个波动幅度相当大的数量区间内进行主观判断和选择,就是说,用于以后一切估算的“人均粮食需求”这个前提,在其取值的确定上是相当“武断”的,而不同的取值会导致估算结果的大不相同例如,使用这种方法估计中国明代以来粮食产量的美国学者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就说过:“中国按人计算的原粮的平均产量,很少低于四百斤(两百公斤)或高于七百斤(三百五十公斤)”,“无法直接确定较早时期的波动幅度”,见所著《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第12~13页),并参看该书第396~411页附录六对此问题的详细讨论。在如此大的一个波动范围内选取数值,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绝对是起决定作用的。珀氏在研究中使用了500~600斤这个“较为狭小的波动幅度”,但即便如此,也足以使某一具体时期的粮食产量的估计出现很大差异,但同时却又都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