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78~2015年城乡收入比、城乡差值基尼系数和二元对比系数的相关系数矩阵
所属图书:内生动力、机制与途径: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研究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结构转换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与总体情况

4.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我国农村虽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受到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和户籍制度等诸多制度因素的束缚,这些劳动力无法转移到非农业部门。1978年以来,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前提。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改革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在政府政策逐步放宽的鼓励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向全国推广。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农户成为生产与经营的主体,剩余索取权的保证激励了农民劳动投入的努力程度,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幅度下降,劳动力剩余由“隐性”变成“显性”。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赋予农户自由支配家庭劳动力的权利,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

其次,乡镇企业以及城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能。第一,乡村工业化催生的乡镇企业解决了农业人口过多的难题。中国农村工业化过程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的,乡镇企业的前身是在改革前即存在于中国农村的社队企业。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报告提出的将“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的建议。此后,乡镇企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它的出现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就地转移,从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转移模式。第二,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城市中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