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营地教育利好政策
所属图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关键词:
中国营地教育的基本面貌、创新特色与发展前景

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以营地活动为基础的创新性教育形式,营地教育通过开展体验式的活动,实现营员得到教育与成长的目的。自20世纪初中国营地教育产生后,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壮大,至今已成为一种影响深远、日渐风靡的教育活动。

营地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营地教育

营地教育的开展虽然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1998年美国营地协会将营地教育定义为,“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学理上而言,营地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社会教育模式,它以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为理论基础,鼓励、引导青少年在探索中实现自我发现拓展自身的潜能,培养当代全球化与多元化背景下共处、共赢所需的思维与能力。在实践中,营地教育有着多种多样的营地形式,无论何种营地形式,体验式学习是营地教育的共同特点,通过富有创造性、多姿多彩的营会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

(二)营地教育的溯源及在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

国际权威营地协会——安大略营地协会出版的《组织化营地历史:第一个一百年》记录显示,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营地是一个教会营地团体。1840年该教会营地团体在位于多伦多市正北方的豪格谷搭设帆布帐篷,举行了夏令营。

美国记录的首次有组织的营地体验是1861年。由于当时正值南北战争期间,营地活动成为军事训练的一种载体形式。康涅狄格州华盛顿的噶纳瑞男校学生在校长Frederick William Gunn的带领下,徒步前往近40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