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不同功能分区大熊猫栖息地及大熊猫种群数量
所属图书: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8)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关键词:
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研究(2016~201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地定义为:通过法律及其他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保护地建设是全世界自然保护的主要方式,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发布了全球到2020年保护地面积达到陆地面积17%的Aichi目标。到2017年底,全球保护地已超过130000个,保护着14.8%的陆地和内陆水体、12.7%的海岸带,以及5.1%的全球海洋,对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地建设包括新建保护地、原有保护地扩大、原有保护地的管理改善等,在Aichi目标的推动下,不同的国家都在开展保护地建设工作,如坦桑尼亚仅2016年下半年就增加了6.3%的保护地面积,韩国增加了3.6%,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在积极参与保护地建设和改善工作。

中国传统的保护地类型多样,从1956年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始,到目前已有11种,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总量超过10000个,覆盖了中国17%的陆地和3.5%的海洋。但这些保护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上仍然存在空缺。保护地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不同层级的政府管理着,例如,自然保护区由林业、环保等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由住建部门管理,同时保护区又有县级、省级、国家级等。从管理范围来看,保护地还有相互重叠的情况,例如,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边界重叠。所以,中国的保护地建设和改善必然要在原有保护地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扩大。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