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灾害救助政策评估
所属图书:灾害救助政策评估
出版日期:2014年2月
关键词:
汶川地震救助政策的公平感

2008年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造成损失最惨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受到社会关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次巨灾。这双重因素促使中国政府出台了前所未有高标准的灾害救助政策,并进而推动了中国灾害救助政策跨越式的变迁。

汶川地震灾害救助的标准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灾区群众即便由于灾害造成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和无收入来源也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甚至达到较高的生活水平。但是,当救助标准提高后,灾区群众对灾害救助政策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并不再集中反映在救助水平的高低方面,而开始关注政策内容和实施的其他方面。灾区群众对灾害救助政策的这种更高水平的要求将集中反映在灾区群众对灾害救助政策主观评价的变化上。灾区群众的这种主观评价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对灾害救助政策的社会评估。在灾区群众对灾害救助政策的主观评价中,最为敏感的是公平与否。灾区群众的公平感会影响他们的一系列态度,如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和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等,进而会影响灾区群众的相关行为,如是否积极响应政府灾后各项政策、参加恢复重建工作等。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灾区群众对灾害救助政策的公平感就成为一种评估灾害救助政策的创新视角。

背景、理论分析和假设

(一)汶川地震的救助政策与灾民的公平感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中国近30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向灾区调集发放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地震后仅6天,四川等灾区就调运救灾帐篷约18万顶。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仅民政系统就发放了132.14万顶帐篷、483.36万平方米彩条布(篷布)、461.21万床棉被、13万条毛毯、12万条毛巾被、1397.86万件衣物、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