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影响即期与长远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可以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的公共性与收入再分配功能;可以普惠民生、促进共享,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果;可以直接改善教育工作者的收入状况,有助于扭转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长期偏低的分配格局;加大公共教育投入等于国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必然对未来的社会分配结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教育投入体制的历史发展出发,通过公共教育投入的纵横比较,本文认为我国对公共教育投入仍然偏低,并影响到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制约着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教育的本质属性,确保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4%的目标,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明确相关政策,带动民间或社会资本投向教育领域。
<<
郑功成:男,1964年生,湖南平江人,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多个部委咨询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社会保障评论》主编。长期从事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出版有《中国社会保障论》《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中国社会保障30年》《全球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回顾与展望》《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中国民生70年(1949~2019)》《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民生保障》等多部重要著作,发表理论学术文章500多篇。主持国家战略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与决策咨询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以及多个中央部委重点科研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全国挑战杯园丁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种全国性或省部级学术与教学奖励,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是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俞贺楠: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