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情景下春玉米各生育期总干旱发生面积表明,在参考时期,各生育期发生干旱面积呈出苗——拔苗节期≈抽雄——乳熟期>播种——出苗期>拔节——抽雄期>乳熟——成熟期,其干旱发生面积约占种植区总面积的25.6%、24.8%、21.9%、20.9%和8.1%。 不同情景下,抽雄——乳熟期总干旱发生面积平均值最大,占种植区总面积的24%~33%;乳熟——成熟期最小,占种植区总面积的6%~16%;其他生育期干旱发生面积无显著差异,约占种植区总面积的15%~35%。
<<
周广胜:男,1965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气象研究。现任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服务委员会常设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杰出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10余项。
何奇瑾:女,1981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和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
周梦子:女,1988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气候变化预估及其影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吕晓敏:女,1989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气象科普优秀作品“音视频类”一等奖等。
房世波: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遥感和气象灾害遥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其适应研究,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专家组成员。
汲玉河:男,1977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风险评估研究。主持项目8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SCI论文10篇。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宋艳玲:博士,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研究工作。
周莉:女,1975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部,获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