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近代工业化与小农经济概述

  • 作者:林刚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 报告页数:7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6207字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 所属图书:国情、传统与现代化
  • 浏览人数:417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回顾历史,从两方面分析便于看清楚问题所在。一是近代工业的发展;二是吃饭和就业问题的解决。首先看近代工业发展方面。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一开始就处于十分不利的国内外条件下。体现在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资金积累、市场、原料三方面。第一,初期不能不把有限资金投入军事工业。第二,资本积累因无国外市场,只能靠国内市场——农村,而这又只能建立在农民家庭经营、农业、农村手工业的繁荣之上。第三,工业原料基本靠国内,主要工业——轻工业——的生产原料要靠农业、农村。以上就决定了工业化只能建立在农村、农业、农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基础上。再看吃饭与就业问题。近代新式工业部门和新式经济的有限发展不可能吸收多少农民进城就业。维持庞大人口的吃饭和饭碗——就业问题,只能依照传统的农业与家庭工副业相结合的方式。但传统生产方式已到极限,要提高收入只能依靠新生产力的帮助,依靠新生产力帮助农民发展农业和家庭副业手工业。如果得不到新式工业的帮助而是适得其反,则必动摇国家社会经济基础。这又决定了改善传统产业及根本的吃饭就业问题只能依靠工业的帮助。于是,中国现代化一开始就在客观环境上决定了工农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而绝不能互损。这应是十分简单明白的道理。170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可以发现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正是依照这个逻辑在展开。当工农—城乡经济关系处于“良性互动”时,国民经济就得以较好运行,反之,就陷入恶性循环。

作者简介

林刚:林刚 1948年1月出生,祖籍福建福州。南京师范学院附中1967届毕业,旋下乡插队。1983年新疆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史研究。退休前,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历史和现时中的农村、农民家庭与城市、工商业关系等。主要成果:《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合著)、《动雷村:对湘西山区环境生态与社会生态问题的一个调查》(合著)、《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合编)、《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合编)等著作,《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问题》《试论大生纱厂的市场基础》等专题论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