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4年是一段对我来说很特别的生命经历。本来作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一名社工老师,我被调派前往四川负责一个为期3年的灾后支援项目;本来计划3年后项目完成,我便可以重返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但2012年我又被调派接任一个行政职位,负责协助策划和组建四川大学灾后重建学院工作;两年后,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我辞去所有职务。我的论文写的是地震后在四川曾经与我相伴同行的6位社工老师的故事,在访谈和整理的过程中,我确知自己内心的“温度”,却又可以以一种较为冷静的态度去梳理,但对于自己的故事,我始终感到仍未有足够的勇气和准备去回顾和整理。我是一个懒于笔耕的人,但处于极度情感澎湃和不安的状态下,我会以书写去表达探索和让自己内在达至一种平衡。2008~2012年,我写了大概200篇短文,记录了我当时心情的变化和一些深刻的领悟。但我仍未能统整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理解到故事本身的多样性,我在这段时间所经历的生命课题是复杂而多元的,当中的关系又是纠缠交错的,我能理解到的自己更深层的情绪反应和动机也只是片面的。自2016年开始,我又陆续跟四川的合作伙伴再次连接,以为是一个结束,却是另一种开始。这种延续和不断深化的参与让我不知不觉间已把“四川地震”作为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而四川的经历就成为我生命当中一段不能磨灭的印记。当我在不同的场合介绍自己时,我会不期然地重复提到:“我在过去七至八年的时间参与四川灾后的救援和发展工作,灾后的经历对我个人及专业的成长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究竟四川地震后的经历与我的关联有多深呢?或许整理这篇以“我的2008”为主题的文章正好给我一个机会去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
<<
霍小玲: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生命教育项目课程统筹,从事灾害社会工作年限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