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增产增收与粮食安全这一重大国家需求,基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分析,针对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及不同粮食主产区,本书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的具体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播种期,合理避减灾害危害;第二,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灾害类型变化的影响;第三,推广农业节水栽培模式,提升防旱避险水平;第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第五,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管理,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
房世波: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遥感和气象灾害遥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其适应研究,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专家组成员。
郭建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信息学研究。
霍治国:学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病虫气象等研究,是农业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成员。
居辉: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其适应技术研究。
汲玉河:男,1977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风险评估研究。主持项目8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SCI论文10篇。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李朝生:博士,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农业气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工作。
毛留喜:博士,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和生态气象监测评价、农业气象指标与标准、生态气象、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与区划。
潘亚茹:学士,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管理工作。
申双和: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助理,滨江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气象和农业气象。
唐华俊: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院士,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通信院士,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陶苏林: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数据变分同化理论、模型降阶理论研究。
王玉辉: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
杨晓光: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和作物体系影响与适应以及农业防灾减灾科研与教学工作。
郑大玮:学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气象、农业减灾、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周莉:女,1975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部,获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矫梅燕:女,1962年出生,理学硕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兼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秘书长、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气象监测预警和气象防灾减灾基础工作,是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的总设计者。
周广胜:男,1965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气象研究。现任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服务委员会常设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杰出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10余项。
张祖强:男,1971年出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世界气象组织(WMO)青年科学家奖。
宋艳玲:博士,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