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耕地流转如何促进其非粮化利用,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基于计划行为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理论框架,按照“以地定人”原则随机收集问卷,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揭示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影响机制,并从转入主体分异视角剖析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差异。结果表明,非粮和粮食作物收益剪刀差及经营主体跟风行为均促进了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而非粮化利用的交易成本及经营主体的禀赋约束则抑制了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近郊耕地转入主体交易成本低,非粮与粮食作物比较收益大,倾向于“去粮化”,远郊耕地转入主体则倾向于“趋粮化”;大规模转入主体倾向于“趋粮化”,小规模转入主体则倾向于“去粮化”。总体上,远郊大规模转入主体交易成本高、要素投入大、地租较低,更倾向于“趋粮化”,近郊小规模转入主体距离市场近、交易成本低、耕地租金价格高,更倾向于“去粮化”。应分类对待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做好近郊流转耕地粮食产能监管,鼓励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轮种;扩大种粮补贴范围,提高远郊小农种粮积极性,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种粮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
刘光盛: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耕地保护与利用。
陈莉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耕地保护与利用。
乔子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耕地保护与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