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婚姻状况比较
所属图书:2007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2)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关键词:
第2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群众福祉的提高。衡量人民群众福祉的核心就是国民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的研究最早兴起于二战以后,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概念。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率先进行了生活质量的研究。

中国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的社会主体对自身及其自身的社会环境的认同感”王思梅:《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社会转型与性别视角下的生活方式”一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第412页。。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生活质量的研究既包括客观标准也有主观认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观层面的内容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开始受到重视,“生活满意度”等具代表性的主观指标在生活质量研究和测量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男女平等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妇女的生活状况既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具体反映,也是妇女各项权利实现程度的集中反映,是妇女自强自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结果。正因为妇女的生活状况具有这种综合特征,因而对女性生活质量的考察必然成为衡量妇女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已有的研究均提出,女性生活质量是国民生活质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女性群体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总体的生活质量;此外,已有的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期望是不同的。例如在生活满意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