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台湾茶树品种、适制性及区域
所属图书: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关键词:
台湾茶产业研究报告

台湾茶产业发展历程

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所产制的茶叶包括红茶、炒青绿茶、蒸青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及白毫乌龙茶(东方美人茶)等,其中以包种茶及乌龙茶驰名世界。根据史书记载,早在300余年前,在台湾便发现有茶树生长,这些茶树大都是野生茶树;然而台湾真正进行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是在200余年前先人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在台湾北部开始种植。近代台湾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大陆茶业的发展历史有着几近相同之处。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茶叶也是以外销为主,年外销量最高达2.35万吨。随着台湾茶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台湾的茶业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90年代后台茶基本上转为内需,饮茶风气盛行,台湾本土的茶叶已远远满足不了岛内的需求,每年还需进口近2万吨茶叶。近二十年来,台湾转向高档乌龙茶生产。台湾的乌龙茶,尽管根子来自于大陆的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但台湾茶在品种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使台茶的香气、滋味与传统的大陆乌龙茶不同。包揉中的热揉、轻发酵、龙眼树碳火烘焙、“生态著涎”等都是台湾所独有的。除了冻顶茶、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传统历史名茶外,台湾茶曾流行以茶树品种来命名所制的茶,如金萱、翠玉、四季青、青心乌龙等。到了21世纪,台湾流行起高海拔的高山茶,以高海拔的山地名称来直接命名所产之茶,如阿里山茶、梨山茶、杉林溪茶、玉山茶、樟树湖、大禹岭茶等。

2009年台湾茶产业发展概况

(一)生产概况

1.面积、产量与产值

2009年,由于受到“8·8”风灾造成土石流灾害的影响,台湾地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单产均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而毛茶产值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