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2009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出口金额前10名地区
所属图书: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关键词:
安徽省茶产业研究报告

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历史

安徽利用茶大约始于公元二世纪的东汉时期,文字也见于医书方面,距今已近2000年。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时期,茶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的茶叶专著《茶经》中提到安徽的“歙州、宣州、寿州、舒州”产茶,距今也有1200多年了。宋朝时期,公元1063年,全国设13个卖茶山场,安徽就有庐州王同、舒州罗源和太湖、舒州麻埠、霍山5个山场专卖茶叶,买卖茶叶量占全国总贸易量的45%,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区之一。安徽茶叶也较早走出国门,明清时期,徽茶即从海路大批量出口。260年前,著名的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中运载的茶叶相当部分是产自安徽皖南的茶叶。安徽茶叶产量历史最高年份为1915年,产茶2.467万吨,这一纪录直到近60年后的1973年才被超越(1958、1959、1960年三年虽超过,但属不正常)。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由于连年战乱,全省茶叶产量仅0.7万吨,茶园面积36.5万亩。随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经济建设的兴起,生产迅速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的30年中,安徽茶产量一直位于国内产茶省的前三名。1978年,产茶2.99万吨,位于浙江、湖南之后,为全国第三。改革开放的政策极大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到1988年,产茶5.5万吨,之后的16年中,茶叶产量一直徘徊,在全国位次一路下降。虽然自2004年起,茶叶产量又重新稳定超过了5.5万吨,自2000年起安徽茶产业连年实现增产增收,但在全国的位次,基本定位在面积第六、产量第七。

(二)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1.安徽省茶产业生产现状

(1)种植业发展现状。

2009年,安徽省实有茶园128.82千公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