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97年张某的税费账单
所属图书: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关键词:
转型期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对武汉市F村的个案研究

近年来,我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惠农、富农政策,特别重视对农村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避免农民抛荒、低效经营和流失土地,如2001年《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土地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最根本的是落实土地政策。”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而农民是怎样看待分配给自家的土地的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民对土地的态度已经从无差别的眷恋转化为多元化的土地价值观念,“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已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从农民主体自身的角度,探讨土地价值意识、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探讨农民土地问题,需要考虑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的社会转型情况。有学者早就提出,在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代,力求“描绘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的社会史不可能不对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在20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多年的变化产生浓厚兴趣。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上海三联书店,1998。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部一个传统农业村——F村的个案研究以及该村30多位中老年农民的深入访谈,考察社会转型期农民主体对土地价值的主观意识和观念。

研究内容

本文是从农民主体主观的角度,通过调查、比较分析在社会转型期三个阶段中农民心目中土地四个方面价值的状况,以展现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

首先,笔者以中央出台的特别针对农村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发展情况为依据,将改革开放以来大概30年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落实分田到户政策时期(197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