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4.9万余篇学术报告,超过8.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问题的提出
生命周期假说(LCH)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经典理论框架,但在实证分析中,由于该理论的假设太强而不断遇到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对消费者行为问题更加现实的思考,其中包括对不确定性的思考、对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思考,这些思考丰富和发展了消费函数理论,产生了诸如预防性储蓄,缓冲存货,流动性约束等消费者行为理论。近年来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建立在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钱颖一,1988;王燕,1995;Modigliani and Cao,2004)和预防性储蓄理论(臧旭恒,2001;张颖、万广华,2002)上,这些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运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理论在某些方面难以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表现为中国农村家庭很少为生命周期而储蓄,他们往往是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家庭内部通过某种机制,将资源在生产者和被抚养者之间、高生产率和低生产率之间进行代际分配和转移。家庭内部的资源转移可以保护家庭成员免于疾病和养老的风险。因此,储蓄仅仅作为一种缓冲存货抵御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而非生命周期储蓄。中国的信贷市场还不发达,信用评估机制还未健全和完善。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没有抵押或者具有高收入风险的消费者,即使能够贷款也因手续繁杂而令人望而止步。由于中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着流动性约束,难以达到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最大化。中国居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无不触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生命周期理论并不能就转型经济对消费者的影响给予深刻的解释。
其次,尽管预防性储蓄理论在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方面补充了生命周期理论的某些不足,但也存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