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等系列领导讲话精神与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贫困治理战略从扶贫转向了防止返贫。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鉴于此,减贫研究数据精选库内主题资源,助力用户把握规模性返贫的内涵、诱因和治理路径。
1.《共同富裕视阈下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预警机制构建》
作者:龚俊梅 彭玮 著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本书从返贫风险的预警视角着手,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从生计能力风险和发展能力风险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返贫现象的诱导因素,从返贫的演化过程和演变轨迹分析返贫现象的生成机理,以中西部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为研究对象,设计返贫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中西部省区市的返贫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风险等级划分,最后提出构建返贫风险预警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2.《返贫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
作者:张利民 著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本书以收集的大量汶川地震灾区贫困人口数据为基础,揭示了汶川地震灾区贫困人口区域总体分布特征、贫困村区域总体分布特征,并从群众自身条件、经济影响因素、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揭示了贫困人口群体特征。基于贫困区域分布特征和贫困人口群体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地形条件是汶川地震灾区产生区域贫困的重要原因,区位条件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个体原因是灾区群众致贫的直接原因。在区域性返贫风险评估方面,选择三台县、昭化区等8个国定贫困县区为研究对象,开展精确到乡镇一级行政单元的返贫风险评估。在个体性返贫风险评估方面,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县域范围内各乡镇贫困群众的返贫风险程度。为防范返贫风险发生,实现汶川地震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应确立以风险预防为主、政策适当倾斜、对口特殊帮扶、发展以人为本、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等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返贫风险应对策略:基于西北生态脆弱区脱贫农户的调查》
作者:尚海洋 苏芳 马静 著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如何避免陷入由生态脆弱导致的贫困陷阱,如何识别、规避、应对和抑制贫困风险,以及如何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等问题都急需解决,尤其是对于西北生态脆弱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本书在厘清贫困问题的发生与发展、生计与贫困、返贫风险与风险规避等问题后,以西北生态脆弱区武威、张掖、金昌3市为例,确定和分析了典型农户生计类型和特征,辨明了农户返贫风险的种类与受众,评估了返贫风险的安全性与强度,探讨了农户应对返贫风险的机制和规避策略,为返贫致贫风险防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和推动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4.《艰辛与转变:西部地区农村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
作者:李蕊 王粤 罗丞 合著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本书是农村脱贫人口生计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以可持续生计为视角,呈现农村脱贫人口面临的脆弱性环境、生计资本、政策认知、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现状,深入探求农村脱贫人口生计策略及其结果的形成机制,寻找降低脆弱性、改善生计资本和提高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政策制度措施。本书有助于深刻理解农村脱贫人口的生计决策过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欠发达地区向乡村振兴有效迈进提供微观层面的决策参考依据。
5.《基于致贫成因和脱贫机理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作者:高军波 著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农区是解决乡村贫困问题、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探讨农区乡村贫困特征、时空格局、致贫与脱贫机理,进而揭示乡村贫困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为我国贫困地理研究与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本书以河南省为例,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实证研究欠发达农区不同地理环境下区域贫困差异、动态特征与格局演化、致贫与脱贫因素,县域贫困与粮食生产动态关系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进展,并借此进行农区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6.《内生动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防返贫功能》
作者:陈祎 著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针对后脱贫时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防返贫功能,不能单单研究其经济功能,还应该关注其政治、生态、伦理等其他防返贫功能。以“内源发展”扶贫模式为主,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防返贫功能,通过“互助的优势”在合作和互助层面上帮助个体弱者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小农户之间的联合,才有可能壮大农民自身的力量,达到从“为生存”到“为市场”再到“为发展”的良性转变。尊重和确认脱贫群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和提高脱贫群众自我管理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让广大脱贫群众能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来,从根本上激发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时间: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