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农户对农村公共投资的需求优先序
所属图书:中国劳动经济学(2012年第8卷第1期)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关键词: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与农民需求

引言

长期以来,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战略不仅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蔡昉,2003),而且相对于城市来说,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城乡之间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差距悬殊(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方式研究课题组,2005)。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具体实践,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丁学东、张岩松,2007)。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农支出为7161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近2.5倍(财政部,2010)。

然而,投入增加并不是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决定因素。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如果公共品的供给能有效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偏好,则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便处于偏好匹配的均衡、有效状态(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1994)。据此,Shah(1998)提出了“回应性”(responsiveness)标准,依据这一标准,只要与民众的需求偏好相一致,无论政府在某一支出项目上投入多少都是合理的。

那么,农民的需求偏好是什么样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否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偏好呢?现有的不同供给模式是否都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偏好?如何创新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偏好?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绩效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从农民需求角度来研究农村公共物品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并突破了以往研究停留在定性和理论分析层面的局限,经验研究特别是基于大量数据资料的研究开始出现。刘义强(2006)基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于2005年组织的一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调查,考察了农民公共产品的需求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