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心理社会能力、心理理论、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相关矩阵
所属图书: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
出版日期:2023年9月
关键词:
城区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生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开阔了各界学者的理论视野,突破了以往研究过于关注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局限,侧重从个体内部心理结构体系来探析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心理社会能力、自控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和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城区流动儿童是在同一个区(县)行政区域内流动的特殊群体,其城区生活学习环境,与乡村或乡镇基本相近,尤其是气候特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更多的是受到他们自身内部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其中心理社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城区流动儿童增强内省能力和外部生态系统整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个体的自我发展及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城区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促进儿童社会适应与教育融入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研究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就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两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其特点及相关因素,以期为丰富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为促进解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能力的特点

研究目的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心理社会能力定义为一个人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当的、正确的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国内学者倾向于将心理社会能力看成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以及良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林崇德等,1999),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