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联增村田土资源情况
所属图书:城乡互动与农村家户现代化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关键词:
村庄的人地适应系统与再造

人地适应系统,主要有人地关系和适应性两方面理论旨归。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2001年第5期。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从早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到当前的人地协调论,中间还经历过二元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适应论、人类生态理论、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等。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2004年第S1期。简言之,是从“对应到适应”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1期。的过程。由此看来,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如何适应,是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范式。有研究指出,这种适应性研究,“旨在通过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以削减其负面影响并改善适应能力,是实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尹莎、杨新军、陈佳:《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概念、理论框架与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第2期。

第一节 区域性的地貌特征与气候条件

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两种重要组成因素。它们是人类生存的资源基础,在传统农耕社会尤其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当然,人类活动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被地理学研究概括为“人地关系”。这一分析性概念,不仅在地理学研究中产生重要作用,对社会史研究的作用也异常明显。正如黄宗智所言:“研究朝廷政治、士绅意识形态或城市发展的史学家,不一定要考察气候、地形、水利等因素。研究农村人民的史学家,却不可忽略这些因素,因为农民生活是受自然环境支配的。”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