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国家级贫困县差异性分析实证结果
所属图书:中国精准脱贫战略及效果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关键词:
“扶志”困境影响精准扶贫成效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的研究结论指出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偏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尤其是农村低收入男性在业相较于非在业其主观幸福感更低。本章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作为破解精准扶贫“扶志”困境的价值指引,进一步聚焦贫困人口进行理论分析。

第一节 精准扶贫“扶志”困境产生的内在机理分析

信号博弈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理性人(经济人)”,即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的。舒尔茨认为传统的小农是“穷而有效率的”,在固定约束条件下其决策往往是一种理性选择。Simon(1947)也提出“小农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农村贫困人群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然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从而陷入贫困。林毅夫(1988)认为许多被认为不理性的行为,通常都是具有城市偏向的人对小农所处环境缺乏全面了解而做出的论断,如果能设身处地看问题,则很多非理性行为恰恰是外部条件限制下的理性表现。随着贫困维度的不断拓展,大量学者开始立足理性人视角,基于微观个体机会主义行为来探讨“贫困陷阱”。张新伟(1998)则提出新“贫困陷阱”理论,发现由于选择贫困受扶要比自强脱贫成本小,并且一旦收入超过贫困线,就会失去政府帮扶,所以作为理性人,贫困户在与政府博弈过程中会保持贫困状态,因此反贫困中的博弈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扶贫资源效率。傅晨、狄瑞珍(2000)构建了一个贫困户行为模型,分析得出贫困户在扶贫过程中的“败德行为”,看似非理性,实则是机会主义倾向贫困户做出的理性决策。所以当前扶贫机制应当由侧重于“社会他助”的普惠制,转向侧重于“个人努力”的差异性帮扶。

Spence提出了信号市场的动态模型,即买方根据经验修改价格,而卖方则根据个人类型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