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助力社会企业的主要基金会概观-续表1
所属图书:中日韩社会企业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关键词:
中国社会企业的实践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背景

自北京大学刘继同教授于2002年首次将“社会企业”概念引入中国以来,相关理论研究迅速兴起,并出现了支持型组织、培训项目、孵化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中国社会企业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多元化且可持续发展公益事业的客观要求,其发展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扶贫政策的推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中,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个体和家庭与贫困地区的协同发展,从而根治贫困发展的内在“病因”。这一理念与社会企业的发展内涵不谋而合,从而为社会企业在扶贫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第二,社会服务的民营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费短缺倒逼中国福利政策进行深化改革。进入21世纪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尝试通过将部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的方式,打造公共服务主体多样化的治理格局,促使社会公益团体、民间组织等机构飞速发展(丁开杰,2009)。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在扶贫、就业、教育、医疗等众多社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善捐助不足和志愿活动参与度不高,使得传统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通过市场化或商业化途径走出资源困境,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余晓敏等,2011)。在国有福利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非营利组织亟须找到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而兼顾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社会企业也就成了非营利组织转型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