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农民工群体居住方式
所属图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关键词: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3.0阶段与“后1亿人时期”的城镇化(2019)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三个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城镇化进程。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只有1.7亿人,城镇化率还不到18%。到2019年,城镇人口接近8.5亿人,城镇化率超过60%。40多年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近1650万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图1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人口的增加一部分来自自然增长,随着生育率的不断走低,这部分的贡献总体上在下降;另一部分来自机械增长,即从农村进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转移人口,近两年贡献率超过80%。

转移人口从农村到城镇,必然要发生市民化的转变。但是在不同的阶段,这一转变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差别。笔者把改革开放以来的转移人口市民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方式的市民化,第二阶段是个人消费方式的市民化,第三阶段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市民化。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但是农村的变化客观上引致持续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启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二元结构相对僵化、城乡分割比较严重、户籍对劳动力流动有较大制约的条件下,出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就地城镇化模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从田间地头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小城镇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第一阶段,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主要发生在生产方式上。他们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工作场所从农田转移到了车间。如果只看工作状态,转移人口和市民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但是,他们的消费方式仍然是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