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四种农业现代化形式
所属图书:华中村治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4期)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关键词:
小农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的延续还是否定

选取何种农业发展道路关乎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大局。一般而言,学界在分配层面,将是否采取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均等分配作为农业发展道路的衡量标准;在生产层面,将是否采取集体规模经营或大规模集体农庄作为农业发展道路的衡量标准。本文讨论小农经济现代化问题,主要从生产层面讨论农业发展的道路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但由于土地改革并没有改变传统社会的小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营形态,农村社会仍然摆脱不了几千年来农民普遍贫困及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对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进行改造成为我国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之一。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将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分配层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确立了农村土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制度,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均等分配;在生产层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形成了社员共同经营土地的“集体经营”制度。

1980年前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将集体经营的土地按人均分配承包给分散的小农户。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下,家庭承包制又导致了小农经济形态。不过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学界普遍认为土地公有制保留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家庭承包制是一种政治性资源配置制度,农民均等地获得了小块承包地,并且土地禁止买卖以保证农民不会因任何原因失去土地。这为庞大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农民在农业资本化过程中并没有“无产化”并避免了农村社会的两极分化。

上述研究从均等分配以及保护弱势农民群体利益的角度揭示了集体经济制度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