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样本特征
所属图书:发展型社会救助政策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关键词: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城乡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我国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目的是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救助。20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将很多国有企业推入了竞争激烈的市场,国有企业的员工也脱离了以前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随后的高失业率和不断出现的低收入人群导致了低保制度的建立,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MLA)。1993年,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开始推行低保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Gao,Garfinkel & Zhai,2009;Leung,2006;唐钧,1998)。然而,直到21世纪初,农村居民都一直被排除在低保制度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低保制度的设计是基于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户口”制度),户籍制度左右着居民在不同地区的流动,特别是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流动,并将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险与居住地紧密地联系起来。

2007年,国家农村低保制度正式形成,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Gao & Zhai,2012;杨阳,2012)。2014年,有1880万城镇居民和5210万农村居民领取低保,约占城镇人口的2.5%和农村人口的7.7%。此外,还有530万农村“三无人员”,即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他们被定义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生活保障(民政部,2015;国家统计局,2014)。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还推行了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救助项目,对面临特殊困难的低收入人群提供补充救助,但覆盖面有限(Gao & Zhai,2012)。2014年低保预算总额为1590亿元,医疗救助和其他临时救助预算分别占低保预算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