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城乡低保标准水平的比较
所属图书: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关键词:
1978~2020年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本文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分析了社会救助运行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92年)

1.恢复和强化城市社会救济工作

“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济工作的恢复和落实。1979年11月,民政部召开了城市社会救济福利工作会议,对城镇“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生活有困难的居民”救济工作做出部署。1983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社会救助工作基本方针,逐步恢复“文革”对社会救助工作造成的冲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特殊救济对象有20多种。一些地方还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社会救济标准。从全国来看,1979年支出城市社会定期定量救济费1785万元,享受救济的有24万人,平均每人每年75元;1989年支出城镇社会定期救济费8450万元,享受定期救济的有30.87万人,平均每人每年273元。《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民政(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第80页。1992年城镇困难户得到救济和补助的人数是908万人,和1985年的376.9万人相比,增加了1.4倍多。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第58、59页。这一时期国家继续开展对20世纪60年代初生活困难的精简退职老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