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灾后志愿者人际互动关系的分类
所属图书: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一辑)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关键词:
志愿失灵、灾后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人际互动:一个微观的视角

2008年被媒体和公益领域公认为“中国公民社会元年”。这一共识源于当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中全民性的动员和参与。“志愿者”的公共身份一时间跨越了社会阶层、家乡地缘、正式职业等结构性边界,跨越了传统馈赠和互惠的规范,也跨越了普通人和英雄的边界。

但志愿者管理相继出现诸多“失灵”问题“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最早由美国学者萨拉蒙提出,是一个对应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概念。指在现实的志愿实践中,志愿主义和公益道德主义的理念,往往出现不足或流失,从而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来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需要政府的支持(Salamon,1987)。具体体现在四方面:①慈善组织能力的不充分;②慈善的特殊性或狭隘性;③慈善的家长性;④慈善的业余性。该理论主要的应用是讨论第三部门或志愿性组织存在的充分性,视角较为宏观。运用中,中国学者形成两类趋势,一种进一步完善该理论,另一种用“志愿失灵”的概念概括所有志愿性组织或个人偏离预期、无法正常工作和运转等现象。其中的“不充分”和“业余性”在中国学者探讨“汶川地震”灾后志愿者问题时予以广泛地借鉴,用于统称所有偏离预期目标的志愿服务结果或无序、冲突的志愿服务过程。本研究无意钻研“志愿失灵”理论本身,但毫无疑问,本研究的对象群体和组织所经历的一系列偏离组织初设目标及愿景的情况均与广义的“志愿失灵”相吻合。,尤其存在于灾害响应和重建的各环节。文献对此广有记载:一方面民间参与的无序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并和正规救援形成不必要竞争,反而制约了救援、资源整合以及跨部门合作的进展;另一方面,民间参与普遍面临组织建设的困境,低门槛和长期激励的挑战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