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4.9万余篇学术报告,超过8.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概念是循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但“环境友好”的理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产生的。先秦有庄子“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的“顺天”思想,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思想,西汉时有董仲舒“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思想,唐代人与环境的对立性和统一性逐渐被认识,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到了宋代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都提出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国外更有柏拉图的“乌托邦”和菲拉瑞特的“理想都市”。时至今日,纵观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较以往更加突出,“环境友好”更成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得到进一步深化。2018年,随着全面禁止24种“洋垃圾”、环境保护税法与实施条例同步施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环境部组建等大事的发生,中国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进入了全新的一年。鉴于此,本报告对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借鉴国外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当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思考中诞生了环境友好型城市,它也是现阶段对城市建设中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关系深入理解的产物。能否建成和建成什么样的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此,从城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有效分析中国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状况。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考虑到环境、经济和社会在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