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荒漠与荒漠化
所谓荒漠(desert),是指大片的贫瘠土地,即地表不生长植物、土石裸露或为其他非生物质所覆盖的不毛之地。通常所说的荒漠,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贫瘠土地的统称。事实上,荒漠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范围(面积通常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严重贫瘠土地(地表见不到任何草木及生物、景观单一、空旷寂寥、死寂一片),才称得上荒漠(即典型荒漠)。而小于这一规模的贫瘠土地,或虽然面积很大但贫瘠程度较轻的土地(局部可见到草木或生物),可称为半荒漠(即非典型荒漠)。规模较小的贫瘠土地(面积小于125平方公里),通常称为荒地。
按照地表物质成分,荒漠有石质、砾质、砂质、盐质和冰雪质之分。石质荒漠是指裸山(山体表面没有植被及泥土、砂石等碎屑物堆积)或石板地、硬梁地,砾质荒漠就是戈壁,砂质荒漠即为沙漠(sandy desert),盐质荒漠则称盐漠或盐碛,冰雪质荒漠为冰(雪)漠或冰(雪)原。当然,在自然界里,尤其是我国,最普遍的荒漠是沙漠和戈壁,尤以沙漠最为典型同样,沙漠也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别。只有被大面积流沙所覆盖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沙漠(尤以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沙漠最为典型)。而只有斑块状沙丘或只在局部有流沙分布的土地,称为沙地(即非典型沙漠)。。其他类型的荒漠,仅在局部出现。
所谓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就是指荒漠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尤指农田、草场(草地、草原)或林地变得荒芜的过程。其中,沙漠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则称为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沙漠化的早期阶段或初级形式,就是人们常说的沙化,即农田、草场(草地、草原)或林地在风力作用下,土壤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