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2010~2012年香港广义社会福利开支
所属图书:丰裕社会的贫困及其治理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关键词:
香港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立足本地经济和社会人文实际,广泛借鉴全球经验,成功地在西方福利国家模式之外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高度制度化、在亚洲独树一帜的社会福利制度。香港福利制度被视为东亚福利体制的代表之一,香港因具有较高的福利水平而被视为东亚福利社会的典范(王卓祺,2011:4)。本章在评述社会福利模式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适度普惠论”,认为香港福利制度已超越了最初剩余福利模式的设计,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具有香港特色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并从福利目标、福利对象、福利主体、福利水平和福利内容等方面分析香港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构成及特色,探讨香港福利经验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社会福利的理想类型

在探讨香港社会福利模式之前,有必要先简要评述社会福利类型划分的有关理论以及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美国学者威伦斯基(Wilensky)和勒博(Lebeaux)提出了“剩余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的概念(Wilensky,H.L. & C.N.Lebeaux,1965)。剩余型福利(residual welfare,又被译为“补缺型福利”“残缺型福利”等)是指“只有当家庭或市场运作失灵时,国家才承担起责任来的”的福利制度;制度型福利(institutional welfare)致力于满足全体公民的福利需求,“具有普救主义的性质”(R.米什拉,2007:51)。社会福利类型的另一种划分是“选择型福利”和“普惠型福利”(selective versus universal benefits)(Titmuss,R.M.,1968),又被称为“选择型和普惠型”(Mike Re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