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香港的贫困率
所属图书:丰裕社会的贫困及其治理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关键词:
香港贫困问题的历史演变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亚洲乃至世界名列前茅,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也是一个贫富极为悬殊的社会,其贫富差距之大位居全球经济体前列。长期以来,香港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贫困问题持续恶化。自20世纪50年代初启动工业化以来,香港的贫困问题不仅并未随着其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富裕程度提高而得到缓解,反而不断恶化,其贫富差距之大、持续时间之久为发达经济体所罕见。本章结合三次经济转型,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香港贫困问题的演化,并揭示香港不断恶化的贫富悬殊偏离“倒U曲线”的现象及其政策含义。

早期及工业化初期的贫困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香港的贫困问题也相应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并且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开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香港是一个贸易转口港,主要以从事转口贸易维持生存,尚未经历工业化,经济结构简单且发展水平不高。当时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现象严重,社会被分割成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欧人社会和华人社会,在香港的欧洲人和华人彼此很少相互往来。整个社会贫富悬殊,少数官僚和富商阶层垄断了社会大部分的财富,工人、苦工、仆役、船民和佃农等其他劳动生产者处于社会底层。食不果腹、寝不安身、居无定所,是香港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贫困的集中表现,也是困扰华人下层社会的突出问题(余绳武、刘存宽,1994:353~4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江河日下。为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香港开始了迅速的工业化步伐,迎来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