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移民迁移前后家庭人均土地比较
所属图书: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关键词:
宁夏生态移民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是导致宁夏南部地区居民处于贫困状态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全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灾害频发,同时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收益低下,加之人口增长失控、人口密度较大,在这种人口与资源环境恶性循环的情况下,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极为恶劣。

为了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当地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采用了“吊庄”这一流动式农业经营的生产方式,每当播种、收获季节,农民到离家较远的荒地耕种,并在地头挖洞搭棚暂居。这种流动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但仍无法改变资源环境恶劣的现实,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也无法有效地改善居民的贫困状态。

20世纪90年代,政府为帮助南部山区居民摆脱生产、生活困境,在当时有限的发展条件下,以居民“自愿搬迁、两头有家、来去自由”的方式实施了移民工程,并以传统的“吊庄”命名以达成认识上的沟通、理解,增进共识。这一工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其目的仅在于帮助居民摆脱贫困,因此尽管部分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仍未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宁夏南部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才能使人类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2001年以来,宁夏将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改善迁入地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移民摆脱贫困;同时,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为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和恢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