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行业信用建设及其依据
所属图书: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2~2013)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关键词: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分析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进程不断明确提出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方针指引下逐步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类经济活动是根据国家计划,由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和个人所在单位统一进行,所以没有建立专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逐步凸显。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展了种类多样的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市场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现象。为了打击失信行为,保护群众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和市场主体开始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迫切要求。

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这使得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2001年以来,历届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府自上而下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又呈现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特别是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今后我国信用体系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见表1)。

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历程来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体上从2001年以后开始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其发展历程如下。

(一)初步规划阶段(2001~2004年)

2001~2004年是